臺灣鋏蠓(小黑蚊)防治宣導

認識臺灣鋏蠓
小黑蚊不是蚊子,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,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,俗稱「黑微仔」,是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,具有感應到人的氣味才起飛吸血特性;生活史分為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四個時期,完成一個生活史約時20-30天。
小黑蚊成蟲體長約1.4mm,雌蟲嗜吸人血,吸血活動白天進行,以上午11 點至下午3 點為吸血高峰易被叮咬。雌蟲習性低飛,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1 公尺,因此多叮人體小腿、手背、手肘等部位,叮咬後會產生奇癢、紅腫等症狀,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;吸飽血的雌蟲懷卵2-3 天即可產卵,一次可產10 至百顆卵,且散狀產卵,卵產於濕度較高與陽光微弱易孳生藍綠藻之土表,其幼蟲主要以藍綠藻為食。
防治小黑蚊主要採取以下方式:
一、個人防護
(一)衣著保護
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方法就是穿著長袖、長褲及鞋襪,兼顧舒適又能防止小黑蚊叮咬的效果並避免在有小黑蚊的地方逗留。避免被叮沒有吸到血,雌蟲就不能獲得產卵所需的養分,積極意義在阻斷小黑蚊的繁殖是真正治本的方法。
(二)教育宣導
小黑蚊是蠓科吸血昆蟲,並非一般的蚊子,因此許多民眾不瞭解小黑蚊,不知道如何防治小黑蚊,因此有必要推動全面性的小黑蚊防治推廣教育。
(三)隔絕氣味
建議擦拭忌避器例如木酢液,以隔絕人氣味,減少小黑蚊叮咬,發揮防止叮咬效果。
(四)叮咬防治
小黑蚊叮咬的患部可用冷水沖洗或冰敷消腫,舒緩痛癢的感覺,具有很好的止癢效果。
二、環境管理
小黑蚊幼蟲主要以藍綠藻、綠藻等藻類為食物,藻類的滋長需要潮濕的環境及適當的光線,環境中有藻類滋長的具體指標就是「青苔」。因此,避免青苔的滋生或是清除青苔,即可避免提供小黑蚊幼蟲生長的食物來源,亦可阻斷小黑蚊滋生棲息地及危害。有關防治方法如下:
(一)以鐵鏟、鋼刷刮除磚、石、坡坎、水泥表面之青苔,或以圓鍬、鋤頭翻動具有青苔之土表。可採用清水刷除青苔、高壓水柱清洗施用除藻劑、殺菌劑消除藻類、應用透明漆或其他防水塗料上漆、彩繪牆面、邊坡等處,可保有較長的防治功效。
(二)採用植被覆蓋環境管理方式,如日照充足的區域選用蔓花生與蟛蜞菊等向陽性草種;遮蔭處則可選種玉龍等耐陰性草種。
(三)將盆栽易生青苔處覆蓋景觀砂、碎石等資材。
(四)周圍水溝與藻類滋生環境實施除藻。
(五)裸露地表利用植栽、碎石、細砂、木塊等進行披覆,或定期翻動土表。
(六)改善裸露排水口,將水流直接引入水溝。
(七)牆面以高壓水柱清洗或刮除後,施以漂白水或彩繪。
(八)加裝織有殺蟲劑的防蟲紗網。
三、化學防治
在小黑蚊危害的高密度區,可使用合格的環境衛生用藥進行緊急化學防治撲殺成蟲,快速降低成蟲密度,並配合個人防護及清除幼蟲棲地防治做法,方可有效處理小黑蚊問題。
Attachments:
Download this file (小黑蚊防治宣導-圖1.jpg)防治宣導-圖1[ ]3013 kB
Download this file (小黑蚊防治宣導-圖2.jpg)防治宣導-圖2[ ]2943 kB